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查报告

学生调查报告

时间:2025-07-01 23:46:32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编九篇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编九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十分的重要,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调查报告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调查报告 篇1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属于大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于是,我不禁要问: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是如何点缀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的?学习?工作?逛街?上网?……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营造一个活跃、向上、丰富的文化气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生面临着来自校园内外的多重压力,课业负担繁重。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学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技能,增长知识,修养身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圆满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日,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这个话题。了解我校同学的课余活动状况,我展开了对我校大一大二各专业的200名学生的调查(其中大一:110人,大二:90人)这次调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样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大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现在,结合一项专项调查结果,对我校学生课余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余活动内容取向概况

根据一项专项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方面存在内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给出课余活动的12个选项之后,大学生作出了如下的选择。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学习”、“聊天、社交”、“阅读课外书刊报纸”、“体育锻炼”和“上网玩游戏”五项是大学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而我校学生课余活动取向是以“课余学习”、“聊天、社交”、“体育锻炼”为主要活动。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少。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学课余生活取

向表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

各年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适应性以及学习任务不同,在课余活动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专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活动项目加权选择率的排序不同,“课余学习”被二、三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级学生那里却退居第三位;二是年级主导取向有差异,二、三年级的主导取向为“课业学习”,一年级的主导取向却是“聊天、社交”;三是各年级对“课业学习”、“聊天、社交”、“上网、打游戏”、“校系活动和工作”、“勤工助学”等五项的取向有明显的差异。而我校大一大二学生课余活动的主导取向普遍是“课业学习”,其次为“娱乐社交”。这反映了我校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在与大一新生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大部分对大学生活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各种社团、交际活动。在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紧紧抓住学习不放。反而大二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后,感觉到那种当初汹涌澎湃的热情有所减弱。但许多学生称会更加抓紧学生称会更加抓紧学习,同时也会积极参与一些有利于培养能力又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

从整体看,我校大一大二学生在课余时间还是十分重视学习,特别是大一新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我校刚刚入学的新生们,不熟悉大学学习的方式加上还保留着高中学习的状态,使他们主要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允许自己落下。

学生调查报告 篇2

在当前尚且低迷,尚未完全复苏的经济环境下,消费问题被大家广泛关注. 物价的连续上涨,直接反映了社会的消费和需求问题.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 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 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 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 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对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从而拉开了层次,并且区分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我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 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 1 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400-800元之间,只有个别家境较好的同学花费超过12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MP3、MP4、手机支出,人际交往支出就可以看出)。

2.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在大学生中月消费最高的达到1200元,而月消费最低的不足350元。大学生月支出均值为523.7元。这其中有近乎100%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数码产品、电脑或手机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丰富大脑不惜钱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要求,现在一些大学生为考英语四六级、读完本科读硕士,成批量地买回参考书。还有一些学生则在读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学科,为自己就业积累知识资本。在旁听课程、购买资料等消费项目上,他们出手大方,乐此不倦。

4. ……此处隐藏16340个字……;有利相争夺,有福可同享,有患不同当,为贼友。这里面的“昵友”、“贼友”都算不上朋友,只“畏友”、“挚友”才算是真朋友。然而后两种朋友在世间极其难觅。

大学里,每个人都变得相对独立了,选择朋友完全凭自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呢?对于交朋友这一方面,他们现实中又是怎么样处理的呢?

在“选择朋友时,你最在乎那种因素?”这一问题中,有43.94%(29/66)的人选择了“道德品行好不好”这一项,比重最大;有39.39%(26/66)的人选择了“是否能互相理解和尊重”这一项,比重第二;然后一次是9.09%(6/66)选择了“有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6.06%(4/66)选择了“可不可以有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或学习”,1.52%(1/66)选择了其他。从这几组数据我们显然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于选择朋友方面比较在乎人的是道德品行,这是很自然的。从古到今,对于择友都会将道德品行放在靠前位置。儒家有句话叫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教育大家向优秀的、品德高尚的人学习。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俗语,旨在让大家远离品行不好的人,与优秀的品行、作风优良的人交往。这是值得欣慰的,人们总会向那些品行好的人学习,接近他们并与之为友。

在“你是否会善待自己的朋友?”这一问题中,有98.48%(65/66)的人选择了“是”,只有1.52%(1/66)的人选择了“否”。这可以看出基本上所有人在对待朋友这一方面都很积极,几乎所有人都会用真心去对待那些自己认可的朋友,毕竟好与不好都是互相的。然而那剩下的1.52%的人,他们选择了不会善待自己的朋友,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如果深度剖析一下他们的选择的原因,或许是有以下几个方面,从这些方面里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他们刚刚从一段失败的友情中走出来,或许是上一段友情中朋友的背叛让的他们对于这个世界都充满了恶意,在他们的伤口没有完全愈合之前,他们不会再去轻易相信他人,他们只是默默地冷眼旁观着他人,他们冰冷的态度使得他们将想接近他们的人被拒之门外,而这样也使得他们陷入了一个近乎无解的圈子,他们最终很难从伤害中走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等待另一个能够再次走进他们内心的人,只有一段新的友情,才能治愈这种伤痕。原因之二,就是他们生而自闭,不喜欢和他人交朋友,这种人只是

喜欢一个人默默呆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不去参与别人的生活,也不希望别人来打扰。这种人在当今社会也是会很吃亏的,他们不懂得怎么和他人交际,怎么合作,所以他们的机会也就比他人少了很多,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他们去见识交谈的美丽,合作的愉快,让他们去看看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生活,这样,或许会打破他们心中的壁垒,让他们去体会友谊的珍贵。

三、关于爱情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不分年代,不分国界。不管身处何时何地,接触最多的,也可能就是关于爱情的了。古今中外,对爱情的定义浩如烟海,不可估量。无论是抒发内心对爱情的渴望的,抑或是对爱情的伤痛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命因爱情更加芬芳。有人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还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古代对爱情的诗也数不胜数,《诗经》里也记载了许多关于民间爱情的诗,或哀怨,或凄婉,或朦胧。每一个文人,也都会记载自己对爱情的点点滴滴。那是他们自己对爱情的体悟。外国也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不可否认,爱情必然是人类最最复杂的情感,你说不清楚到底是一个什么模样,但是,当他来临时,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

大学时代,对学生恋爱算是“合法化”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应该开始萌发了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的想法时,大学生对于恋爱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调查显示,在爱情、亲情、友情之间谁更重要的问题上,受访的66人中,仅有2人表示爱情最重要。可以看出,受访者中很少有将爱情放在第一位的。那么在当代大学生中,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认识爱情?他们相信爱情吗?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有近七成表示他们相信有永远的爱情存在,这样的数值占比还是比较高的,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还是相信有永恒感情的存在。爱情的本质就是一种信仰,信则有,不信则无。或许这个浮躁的社会有许多乱象让许多人失去了这种信仰,但很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坚持这种信仰,说明很多大学生还是有着正确的爱情观念。

当代大学生大多从小生活安逸,没吃过什么苦头,但从小娇生惯养的这个群体较之过去多了很多的坏毛病,好逸恶劳,喜欢追求刺激。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有过早恋经历,或者迫于学校的严格管理想谈恋爱而未能如愿。进入大学之后迫切想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是一次成功的恋爱经历应该是以正确的爱情观念为前提的。若是抱着随波逐流的心态,看到别人谈恋爱自己就想谈一次,搞不清楚自己的恋爱需求和恋爱目的,这样一份随随便便就能给出的感情并不能算是一份真情,也对人生毫无益处。大学校园里确实开放了很多,走在校园里常常会看到许多情侣,手紧紧的牵在一起。可是他们的心就真的在一起吗?爱情不是找一个朋友那么简单,它的真谛是能有一个灵魂伴侣陪你渡过这一生。而大学生还没有走出校园,没有进入社会,不会背负一系列的经济压力,不需要去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当一切事情与现实发生冲撞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会变得不一样。大学生的爱情,没有经受金钱的考验,没有经受风雨的洗礼,其成活率往往比较低,所以唯有认真对待,耐心坚持,才会修成正果。

大学生在学校谈恋爱虽不反对,但也不应该被大力提倡,爱情是一种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的东西 ,并不是一种随便的感情。只有以正确的爱情观念和明确的恋爱目标为前提,才能真正收获一份人生的爱情。同时,若是在恋爱中没有调整好心态,使得恋爱成为了一种生活的负担时,那必然会对学习产生影响。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若没有正确的爱情观作为指引,很有可能会在学业与感情两方面都遭遇失败。

爱情是人生中一种十分美好的感情,历来都是被诗人作家歌颂的主题,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群体,爱情的种子悄然在每个人心中萌发。希望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这

种内心的渴望 ,不要为此而死去活来,也不要对此不屑一顾,小心翼翼得呵护,总会有个明媚的人在远方等你。

四、总结

从此次调查中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三情”基本上有正确的认识,并能恰当的处理三者的关系,但也有一小部分不能处理好它们关系。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最注重亲情其次是爱情最后是友情,这与我们当前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当前我们的经济来源基本上来自父母,可以说父母给了我们现在的一切,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让同学们对亲情、爱情、友情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识。

我们的一生本来就应该是这三种 情感的交汇,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正确的处理好其关系尤为重要 ,大学不仅仅学知识的地方,我们还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继承起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中国梦。让我们用心感悟亲情的柔和似水,爱情的美丽如霞,友情的纯洁同玉。感恩亲情,把握爱情 ,珍惜友情。享受生活,不给青春留下遗憾。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编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