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教育演讲稿7篇
演讲稿可以起到整理演讲者的思路、提示演讲的内容、限定演讲的速度的作用。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演讲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那么你有了解过演讲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演讲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演讲稿 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幸福,是我们许多人正在寻找的,也是我们许多人向往的。幸福,这是个多么动听而又在我们许多人眼里是遥不可及的词儿。
下午画画放学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便呆在欧阳老师的画室里等待,我和小烽一起在画室里避雨。过了一会儿,在欧阳老师画画的朋友们的爸爸妈妈都打着伞,陆陆续续地接他们回家了,只剩下我和小烽两个人。我急坏了:自己没有带雨伞,该怎么回家啊!唉,要是有人打着雨伞来接我回家,那该有多好!可是,我的爸爸妈妈还没来接我回家。想到这里,泪珠就情不自禁地滚落了下来。我用袖子擦干眼泪,无意识地向四周环视了一下,却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妈妈!她打着一把雨伞,站在雨中,左手还拿着一把雨伞。我不仅心头一震!泪水夺眶而出!妈妈看到了我,边跑边向我招手。“小,没冻着吧?有被雨淋到吗?走,我们回家吧”她亲切地对我说道。那一刻,我彻底被震撼了!心中百感交集!
那一刻,我懂了什么是幸福!
教育演讲稿 篇2从中华几千年历史长河溯流而上,曾有多少先贤大德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使“道”不在虚无缥缈,是文明更加文明。他们承继前辈的使命,护卫着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他们代表着人类的希望,人类的力量。是的,他们就是教师。
我自从上了小学,便对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无比的羡慕和向往。原因很简单,小学一年级时每逢下雨天,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就会把无人来接的我领回家吃饭,是我免受淋雨和饥饿之苦;小学二年级时,我无意间捡到了两毛钱,因为想买雪糕吃就没交给老师,韩朝甫老师知道后对我进行的诚实教育让我至今难忘;小学五年级时,朱爱卿老师,李风素老师对我的学习分外关心,对我品格的塑造也格外注意,至今让我感激不尽。
举个事例吧,五年级时有一次我贪玩忘了写作业,怕老师批评就抄了别人的作业。可是李老师还是知道了,她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我。现在我还记得李老师那张平时和蔼可亲,笑容满面但现在异常生气、恨铁不成钢的脸。我好后悔,备受老师喜爱和信任的我竟做了这样的事。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抄过别人的作业。一直到现在,无论我参加何种考试,我都认真做自己的试卷。大家知道我们参加的自考本科,考试时是比较松的,可是我不管外界怎样,都坚守自己的信念。每次考试前我都抓紧一切时间认真学习,反复记忆,每次都是胸有成竹的走进考场,每一次都一次通过。有人说我傻,说没必要自己学,大家无非是混个文凭,何苦那样认真。但我坚信我付出了,我努力了,我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现在提到什么文学常识,什么名家名篇,我都对答如流。我教高中的语文时学生都很佩服我。我这样执着,这样自信,这都得益于小学时李老师对我的那一次严厉地批评。
师魂是什么?师魂就是爱孩子,从内心里关注孩子美好心灵的塑造。而塑造美好的心灵,最重要的是在小学阶段。在这六年里孩子们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对这些一年级的小孩子非常关注。我认为不仅要教会他们aoe,人口手,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关心同学,孝敬父母,尊重师长,让他们养成诚实感恩的好品质。或许多年后,他们已忘记了我这个老师,但他们不会忘记做人的道理,这是我作为教师给他们的享用一生的财富。
我班有个学生领着同桌回家吃饭了可没有告诉对方的家人,结果这孩子的父母到处找孩子。下午孩子到校后,我给她讲了很多,他答应我再也不这样做了。还有个学生总是不完成作业,我课下和他交流了很多次,他现在基本上能独立完成作业了。我还教会孩子们课堂上不能随意走动,回答问题是要认真思索后再举手,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现在我的课堂比刚接手是好多了,我很欣慰。
曾教高三的我一下子转身为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我真的很不适应,现在还在适应中。但我坚信我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的好老师,在他们洁白的心灵上画下美丽的花,让他们终生与香为伴。那是我将会很开心,很自豪。
我没有钱,也没有权,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我很伟大。一个能够甘于平凡,能够敢于一辈子淡泊,能够以启迪孩子的心灵为己任,能够以为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知识的翅膀为骄傲的人,这不是伟大是什么?这份伟大在于淡泊,这份淡泊将带给我莫大的力量,鼓励我一直坚定地在教学这条充满光明的道路上前行!
教育演讲稿 篇3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老师安排我在这里发言,与大家交流一下教育孩子的心得。当老师交给我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心里的甜蜜的,因为xx自身的乖巧,让她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好同学,我们当家长的,心里自然是欣慰的。但事实上我也惭愧,跟好多家长比,我觉得自己为孩子做的并不算多,我也不能全面总结教育方法的对与错,所以今天,我在这里主要也是讲一点零碎的心得,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消除家庭教育中的几种误区
很多时候,在跟老师朋友们聊起教育孩子的话题时,相信也会有很多家长会说,不要给孩子设定太多的目标,不要设想靠孩子的成材给我们带来荣耀,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和一个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健康自然、快乐普通地成长。但在事实上,我们许多家长包括我自己,总会自觉不自觉的要求孩子学习成绩拿第一,幻想孩子以后出类拔萃,因此,也常常能看见以下的一些教育误区:比如对孩子满怀期望,舍得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却无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孩子个性健康成长的现象;比如关注子女的知识、智力与成绩,但对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学习态度习惯重视不够的现象;比如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与指导不足等等。
对此,我觉得适当的看一些育儿书籍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看,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书:第一类是关于儿童心理学的,我觉得这方面的知识是我们做为家长必需了解的,掌握孩子的心理,学习关于小学生言语的发展、注意的特点和培养、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等等对孩子正常人格的培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去年在孩子上学前一段时间在书店淘了本《小学生心理学》,有空时翻翻看看,了解了解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等等相关知识,比如书中告诉我们小学生思维发展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到五年级时另一阶段,四五年级之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我们据此可以结合孩子的心智发育给予相应的教育;第二类是关于教育理念的,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育儿书籍,有很多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这类书我觉得只能仅仅是当作教育的一种参考,不能跟风,小时候我们父母辈给我们的是棍棒 ……此处隐藏6284个字……有一则就是前段时间网上点击率很高的一段视频。香港地铁里,一个内地孩子违反规定时,孩子的母亲不仅没有教育孩子遵纪守法,反而向港人争辩:“孩子这么小,你们不该责怪他。”这一说法引来地铁上港民的集体的抗议,一个没有法制观念的母亲怎能教出一个守法的未来公民呢?这段视频着实丢了内地人的脸,让人觉得中国人的素质怎么就那么低下呢?
像这样的事,媒体也常有报道。例如,中国游客在国外违反当地法规,在新加坡随地吐痰遭到罚款处罚等等,中国人不守法的现象我们似乎都见惯不怪了。
同学们,从这些案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中国人的素质太差,给外国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我想说什么?——中国几千年来“人治”的国情影响下,中国人不讲法、不守法,法制观念十分淡薄。
那么,我想问你们,“法”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一个社会(群体)人们共同约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对群体里人的行为提出的最低要求,是行为底线,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不得低于这个标准。一旦有人打破了这个底线,其他人的权利、利益、自由必然会受到威胁、侵犯,整个社会(群体)就不能答应这种违法行径。从本质上说,法律法规的最高目标就是要保障大多数人的权利、诉求及自由。
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规,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法纪法规。
远的不说,就说说与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入校佩戴校牌的规定吧。每次轮到我在校门口值日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认识我的某个同学没有按要求佩戴校牌进校,当我拦住他询问时,他通常会说,“老师,您认识我,就手下留情,不要追究了吧?”你们说我该怎么办?——放人?这位同学肯定觉得我讲人情,给他留了面子,但同时对于其他那些我不认识的同学来说,我就执法不公了;不放人?其他违纪的同学觉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的执法铁面无私,可是这位同学却觉得我不通人情了。你们支持我执法,还是支持我违法?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一些同学不佩戴校牌进校,被我拦住询问时,不屑一顾地说:“学校为什么要制定这么麻烦的规定,每天佩戴校牌?我就是不戴,你又怎么样?!”我解释道:“佩戴校徽进校这个规定,是为了防止外来无关人员随便出入,消除校园安全隐患,避免造成安全事故,从而保障你们在校的安全。尤其现在校园里有一个建筑工地,出入工地的人员混杂,学校如果放任不管,势必影响校园的安定。没有出事时,同学们不觉得这个校规有什么保护作用,一旦出了事再去规定,损害已经造成了,大家会追悔莫及的。所以,一切规定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保障你们在校的安全。学校不希望有伤害事件发生,也希望每一个同学在学校的安全得到保障。”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有的同学会对学校的一些规定心存不满。有意见怎么办?
这两天我在关注一则热点新闻。某地的一个初中女生因为不愿按学校的规定剪短头发,回家后与母亲发生争执,最后跳楼自杀。这件事引得各路媒体议论纷纷,而大家的焦点聚集在学校的规定不合情理,压抑了学生的爱美之心。但给我的感觉是,媒体的播报搞得是非不明,极易导致年轻、冲动的学生产生仿效心理,当生活遇到了一点点矛盾冲突时,就去选择走极端路线,以死相争的方式。这样的做法是白白牺牲了鲜活的生命,最终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给自己日益年迈的双亲带来无限的哀痛。所以,我认为应该把对这个事件的关注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一个规定,当你在质疑其合理性、接受程度的时候,一定要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面对它。比如说可以试试几个办法:第一,可以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对此规定做出合理解释,看自己能否接受;第二,可以向学校有关部门质疑该规定的合理性,做出自己对此规定的解读,看学校能否理解自己;第三,可以向学校提出建设性意见,表述自己对此规定的修改意见,而不是破坏性的消极意见。但是还要注意,“法”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法”在未作修改前,我们仍须遵守。总之,同学们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有要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其次,试着与对方沟通,试着换位思考;然后,双方协商,考虑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最后,当这些方法都不能奏效时,那就诉诸法庭,由法律来裁决。这些才是同学们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现在某些同学做的那样,以身试法,以死反抗。切记,法律是怒火,不要引火烧身,玩火者必自焚;法律是高压线,不要轻易触碰,触电者将身亡。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学校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造就未来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
现在请同学们自我评价一下,你的法律意识如何?你守法做得怎么样?
我最常见到的同学们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有老师监督时,大家还能守法;没有老师监督了,就有人违法。为什么?因为“法”的观念还没有深入我们的内心,转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内化为我们的品格修养,所以还做不到在不受约束和监督时照样自觉守法。
请大家一齐来思考前几天班上发生的一件事。周二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还没响,一些同学就冲出教室,提前给自己放学。老师劝阻这些同学,按时上下课这是所有学校的常规管理规定,令行禁止,天经地义。可是没友料到这样的劝阻居然徒劳无功。在我看来确实是个意外,而它也促使我反思。在整个事情过程中,作为老师,我有没有做得不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才导致同学们置之不理?我想到了几点:第一,我阻止他们离开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我自己还是为了维护规定?为了“法”,我就无愧;为了我自己,就该反省。第二,同学们离开的理由是什么?对了,上课时我也离开了教室几分钟,这样是否造成了“老师可以离开,同学们当然也可以离开”的错误印象?我离开的理由是公,还是私?是公,我无愧;是私,我道歉。第三,我执法过严了吗?我是否在规定之外对学生有额外的附加要求?有,我应该改;没有,我应该坚持执法。第四,我侵犯了他们的权利了吗?无奈之下我让提前离开教室的同学签名,是为了提醒他们“一人做事一人当”,要敢于承担责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结果遭到拒签,个别同学还怨愤不平。我的解释说完,请大家讨论这四点。
现在,回过头来看已经发生的事情,你们有何感想?今后,如果再遇到问题,你们该怎样处理?盲目冲动能解决问题吗?逃避责任能解决问题吗?遇到问题该怎么做?我的答案就是学习“放下”。什么叫“放下”?解决了问题就是放下了包袱。老师对事不对人,绝不会揪住学生的错误不放。学校是纠正学生犯错的地方,不是惩罚人的地方。只有“放下”才能轻松地继续前行。如果不把问题解决掉,问题就像个包袱,一直重重地压在你的心里,你就只能背着它沉重地延续,逃避问题不是办法。
明年,你们就将满18岁,成人了,意味着要承担成人的责任了。如果违法,就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法律后果了。所以,在你们未成年的时候,迫切需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
如今的社会不再是封建专制的社会,正一步步走向法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希望同学们在学校里学守法,学讲理,将来走出校门,迈进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未来,中国人素质能否提高,就要看你们年轻的这一代了。希望你们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人对中国人素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