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选有此篇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自己的感悟与大家交流共享。于是在课堂上除了欣赏优美生动的句子之外还出现如下一些不同声音:
1、第2自然段有一句“祖母死了”,有学生认为“死”字用得不好,没有表现出对长者的尊敬,应该用“去世”或“逝世”比较好。
2、第六段中有一句“我便进来坐下”,学生以为“便”字用的不好,该用“才”,“才”能表现那种依恋不舍,而“便”字表现的.动作似乎过快。
“进来”一词也欠妥,本来是在外边送父亲的,应为“进去”才妥帖。
3、文中有9处用了分号,学生以为一些地方并非并列关系,不可以用分号的。如第七段中那句:“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4、第四段中有两处“踌躇了一会”,两处“踌躇”之间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学生以为两处有多余之嫌。应删去第一处,只留第二处一句“他踌躇了一会”。
5、第五段中有一句“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学生以为这句话有毛病,怎么能将大衣铺好坐位,应是“在坐位上铺好”或“铺在坐位上”才通顺。这些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不可能出现。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转眼之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在这一学期里,我积极根据上一年度的得失和现在的实际,定好计划,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定好的教学方案。在师生并肩努力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分析学情,精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要备学生,即研究学生以前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生的生活情况等。其次再备教材,备教材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前面提到的学情,备好学期目标和阶段目标,然后再备好各节课的具体目标、内容。如果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我每天都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断修正。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如:为了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我认真查找资料,制作了一个精美的课件《细节描写》,通过课件深入浅出、系统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观念,活跃课堂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积极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运用了以问题导读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另外还实施了读书笔记法,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提高作文水平。
三、丰富形式,焕发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准确把握初二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工作里,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积极探寻新途径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不久前,我参加了校内优质课竞赛,教学内容为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虽然这一课被放在说明文单元,但基于本文优美的文字和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学设计时我是把它当作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来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教学目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唤醒自己麻木的心灵,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去感受人世间的爱的和弦。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优美的语句和生动的事例,找寻你已经失去的或将要失去的纯真心灵。
2、通过寻找声音,寻找对生命的珍爱的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听见一词的理解。
2、对习惯思维的突破。
教学过程:
一、由回忆写声的.诗导入新课:
二、读课文,思考:
1、作者列举了生活中哪些声音现象? ……此处隐藏6977个字……作文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启迪,我在课堂的结尾还精心设计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特长,而且还以别具一格的方式重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启发、感悟,今日的三峡令人迷恋,明天的三峡更令人神往。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拓展,思绪早已飞到明日三峡的建设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学生们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学风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友好交往,热情互动,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特长,是我近几年来的教学风格。在我的课堂上,几乎没有死气沉沉的死角,我会用微笑化解他们的紧张,我会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以朋友谈话的方式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我更会用真诚的目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课堂的主角,我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和学生彼此之间用眼神、动作、表情、语言默默地交流着,深情的互动着,从而达到知识上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由于我和学生的心心相通,学生们的潜能和特长更容易被我挖掘出来,他们在我面前都急于表现自己。如课堂结尾的表演设计,巧妙的构思、新奇的内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较内向的'女同学的杰作,表演中的南同学平时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经过我们师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觉得此处的教学安排是我教学风格最为闪亮的一点,他们声请并茂的表演更使这节课锦上添花,意蕴隽永。
四:谈谈我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间灵感,临时改变教学计划。在重点研讨完春冬之时的美景后,我按原教学计划是想让一名擅长朗读的同学配乐朗读,可是当我看到同学们都已被作者优美的语言所感染,都对壮丽的三峡产生神往之情时,我的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让学生闭着眼睛,伴随着悠扬宛转的古筝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发妙想吓了一跳,继而果断地采取了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学生们在沁人心脾的音乐声中,闭着双眼如醉如痴的神态,我真为自己的意外收获而庆幸。优美的音乐此起彼伏,百转回肠,我深信在学生的心中早已设计出了一幅幅更为神奇的画卷。我真的被自己临时设计的温馨情境感染了,由原来设计的学生朗读也变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这处的教学环节也因此成为了我本次教学的最成功之处。事后,我认真反思,终于体会到了这次瞬间灵感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智慧之火,是课堂上师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共振效应,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设计
本节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庞杂之感,有碍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音乐的借助,小品的表演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过多的借助,降低了语文课文学的魅力,有喧宾夺主之感。
再教设计:在课时安排上,我将由一课时安排两课时,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我将忍痛割爱地舍弃展现今日三峡风采的环节,在多媒体的选用上,我将只选取一段音乐渲染课堂气氛,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熏陶渐染,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尤其在翻译的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让学生在组内自由翻译,划出难点,然后小组展示,师生共同交流。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喜欢,也正是这样的方式,让我班的学生不再讨厌文言文的学习了,而是变得很积极,我觉得这也是本节课中最大的亮点。这种教学方式如今一直提倡,以往的教学中,我一直不敢尝试,在本届学生的教学中,我在七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使用,现在到了八年级,效果很好。
但是,每一件事都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教学方式也有缺点:在组内自主翻译时,总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说,其他的`学生大多是听,时而给出一些意见,参与度不均匀。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虽然如此,但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是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课的事实是让我乐观的,我会努力改进其不足,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多代表小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
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复习一个星期以来,我一直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检查一下学生的复习效果,结果让我很吃惊。本以为学生会掌握得很好。但事与愿违,就是基本的知识点也没有掌握扎实。提问字词,结果学生写得乱七八糟,没有全对的。更不用说其他的知识点了。本来讲得很清楚的知识,学生想着的.没有多少。有些知识,讲过多次,学生也分不清楚。如表达方式的种类,学生竟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不好?对此,我进行了深深地思考。学生之所以掌握不好,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去复习。没有把老师的要求当回事。要求他们好好的复习,结果他们复习得不扎实。一检查就不会了。所以,今后再复习,就要充分备课,严格要求,跟上检查。学生毕竟是学生,缺乏自制力。
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对学生都要严格要求。并且要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优等生带动差生。共同提高,共同学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名篇。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本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时,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会读,会思考,并会想像,读出诗的韵味、诗的节奏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充分的挖掘了自身的内存,为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奠定基础。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以精炼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畅游,而且用“我仿佛看到?·····这样的句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