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桥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
执教本课时,本着“美文美上”的原则,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从而引导学生品出本文运思独特的散文化倾向。开始以图片展示进行导入,目的是借学生对桥之美的朴素认识,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与吴冠中先生从画家的审美角度出发来赏桥形成比照。如此导入,不仅扣紧了文题──桥,而且又从学生知识经验的缺陷方面引发探究兴趣,为解读文本重点──桥的形式作用打下了基础。
从本文是一篇“绘画型、散文式说明文”的角度出发,“品味语言”是教学设想中的重要一环,也应该是本文的重难点之所在。意即借此引导学生探究美、感受美。所以,在引导学生突破语言赏析大关时,特地设计了“活动型赏析”,其中的谈感受、联想、绘画,也收到了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其中有几个同学的独特体验,出乎意料。其中有位男同学谈到的“高山峡谷间的索桥给人一种希望,具有一种生命的美”可见一斑。由此可见,只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他们完全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感受。这也打破了我们以往认为“审美”对于说明文而言有抽象与具体之别的观点。
另外,考虑到“审美”这一术语的抽象性,教师在执教中尽量少用这个词语,因为只要唤醒了学生的这种感觉,具体的体会比抽象的概念更能触动学生的美感思维。
迁移拓展环节在课堂上展示,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在那种氛围下,学生是最容易进入情境的。此项设计有两个出发点:既让学生学习运用本文“诗意的语言美”,同时又让学生学习“多角度审美”,所以教师采用了变换审美者的角色(文学家、音乐家、诗人等),这样既拓宽了思维的宽度,又加深了思维的深度,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体验美、表达美。
最后,着眼于“桥之美”的能力运用与渗透,设计了“发现并创造你生活中的美”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从而使文章的美文熏陶作用得以外现。
从学习目标的达成来看,所定位的三个目标中,第二、三个是被整合在“品味语言”的环节中完成的,因为这毕竟不是“美学”课,只要能在具体情境的创设引导下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享受乃至审美情趣也就基本达到了目标。
专家点评
这堂课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为着眼点,有着独特的创意、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品位。
一、新颖立意,科学利用教学资源。
《桥之美》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美学小品。若按照传统的一般教法,无非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解决文字障碍,疏理行文思路,弄清说明方法。这样做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课文蕴含的美学资源就因此被忽视而浪费了。本课执教者独辟蹊径,确定了通过对课文美点的欣赏和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探究美学知识、培养审美情趣的立意。课文变成了十分宝贵的审美教学资源。学生以一种崭新的眼光去观察文本,去探究和感悟文本的'美学价值,获得美的享受和创造美的激情。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性质和面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因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是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语言品味中、从身边生活中汲取丰盈的人文精气,获得心灵的滋育,从而实现人格的完美和灵魂的升华,应当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执教者在此迈出了坚实的也是很可宝贵的一步。
二、巧妙构思,由浅入深推动教学进程。
初中学生审美意识淡薄,审美能力偏低,审美方法缺乏。靠空洞的说教提高审美情趣无济于事。因而执教者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以解读文章为依托,不脱离具体生动的审美对象;一方面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科学划定“最近发展区”,以“观察美──探究美──品味美──体验美──发现美”为推进层次,由观察自己熟知的事物(如桥或桥的照片)入手,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探究桥美之所在,凭借局部探究和实践活动,去品味美和体验美,最后联系生活发现美。这种推进层次由对美的感性认识到个性体验再到迁移运用,是从浅层到深层,从学得到习得的科学严密的逻辑顺序,从而完成了初步的审美思想和方法的内化,实现了抛审美实践之“砖”,引审美能力之“玉”,琢高尚审美情趣之“器”的目的。
三、解放心灵,激发个性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审美的本质是自我享受,审美的过程是自我体验,因此只有充分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性体验,才会走出把作者的个性审美变成学生的审美共性的误区,才能体现“以学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执教者创设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桥之美,以“假设”的角色去体验桥之美,以身边的建筑、景点为审美对象去发现美等情境,为学生进行个性体验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解放了学生的心灵,并使体验活动变得越来越热烈、精彩、深刻。
桥教学反思2这节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重点放在朗读和感知上,让孩子有一个情感的体验,所以上课的时候侧重朗读,同时注意培养了几个语言点,比如“很不方便”的“很”让孩子替换,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惭愧”这个比较难的词语考虑在语境中让孩子体会。“齐心合力”这个次孩子用了,但是四字的词语对孩子来说理解比较困难,造句中出现了错误,不少孩子对意思的理解还是有偏差。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将正确导向前置。
课堂中有很多考量孩子思维的问题,比如“你认为小动物会遇到什么麻烦”等,让孩子联系实际去体会。但是这个问题挖掘的`不够深入,以至孩子在后来,出现了如果不造桥小动物也可以过河的疑问,在处理这个突发的课堂生成的时候也没有及时的把孩子引导到课文的思路中。
课中操部分让孩子表演搭桥走桥,孩子很投入,比较可惜的是采访还不够到位,在下面坐着的孩子体会不是特别的深刻。
课件展示中,课文中有拼音的段落,在大屏幕上没有及时给出,造成了部分中下学生的学习困难。这也是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要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
桥教学反思3这学期,我们学校组织了体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老师们从容不迫、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充满浓浓人文关怀的交流气氛令我受益匪浅。回头再来反思我自我执教的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此处隐藏10393个字……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我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总之,理念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在这次会议理念的引导下,我体验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体验到了扎扎实实为学生的充实。
桥教学反思13《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在表达方法上有四个突出特点,根据本课特点,我将这课分两课时上。第一课时: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老汉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有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针对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在第一课时上完后,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句、段并谈体会;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先发自内心的去赞美老汉,然后再用“桥”去赞美老汉,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难点,理解了“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 读、法、写相结合
本文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特色之处,在指导学生谈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及这样表达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我们农村课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训练,因此,这节课在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我重点抓了“环境描写”这种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整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学法、以法促写、读写结合。
三、 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过多,你的学生可能将变得越冷漠。因此,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过渡语、总结语,整节课保持着释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遗憾之处,教学设计只重视课文内容,没有把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寻找身边的感人事迹,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作为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艺术。另外,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何多样化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桥教学反思14《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过渡句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从哪看出赵州桥雄伟,从哪看出坚固?又从哪看出它美观?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以教室为例,赵州桥长50多米,相当于7间教室连在一起;宽9米多,相当于一间半教室的宽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雄伟,比较形象。
分析赵州桥的坚固时,我引导学生透过阅读文本体会李春如何设计赵州桥,他为什么这样设计,来体会李春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我做了个试验,用一张纸做成桥面,两岸用词典代替,桥面平直时,纸无法撑住书;桥面呈拱形时,纸则可稳稳地将较重的书撑起。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学生透过观察体会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状态承受的力大,赵州桥共有五个拱形,使得赵州桥更为坚固。这个实验帮忙学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1300多年来,赵州桥以前历过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战争,但至今,它依然稳稳地屹立在?河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实在是太坚固了,引导学生体会赵州桥的的美观时,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资料用自我的.话来描述,然后出示了图片帮忙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读的形式多样,先引读,然后比赛朗读,最后背诵。
透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赵州桥的确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桥教学反思15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像含苞的即将凋零的花朵,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四、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