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11-01 00:18:27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锦10篇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锦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掌声》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克服忧郁自卑的心理,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

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来十分感人。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

二、说学情

陶行知说过:“你不知道学生的能力,不知道学生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教好学生。”因此,教师只有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有的放矢、优化教学。

本文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本文语言质朴简单,对他们来说读懂这个故事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平淡的叙述后面却包含着充沛而深厚的情感。对于正常人,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小英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促进学生实现文心和人心的和谐交融。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年级阶段学习目标及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犹豫、忧郁……”的意思;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以及有感情地朗读,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情感变化,理解人与人之间是需要鼓励和关爱的。

教学难点:通过感悟语言,揣摩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掌声的内涵。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以“掌声”为突破点,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

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进而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最后一段的内涵,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别人,升华情感,将暖暖的爱意渗透到生活当中。

2.教法

为人师者,教法为要。教若渡河,教法乃舟,无舟则望洋兴叹;教若登山,教法如绳,无绳则见山徒呼。可见,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基于设计理念,我设想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我主要采用“悟读法” “读书指导法”“启发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启发引导学生以“掌声”为突破点,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用心去学,动情去读,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局限了其理解和表达的快速到位,需要在对语言文字的层层读悟中渐渐达到悟情和传情。所以本课教学我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悟中生情”的教学特色。

3.学法

陶行知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强调了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要教给学生受用一生的能力和本领。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想象体会法、联系生活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因此,要在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自悟表达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谈身边的人与事,由此真正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

(一)字词回顾,巧妙导入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完成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指导了书写,并初读了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位新同学小英,那么这节课让我们去和小英交个朋友,深入了解她,好吗?

1. 学生听了老师范读后自读课文。

2. 选取了“小英残疾”和“小英变化”的三个标志性句子,同时考察学生重点词语和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1)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2).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3)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3.抓住第(3)句提出一个问题: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以前的小英是什么样的吗?由此引入教学过程的下一步:紧扣“变化”,体验情感。

【这个环节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读音、用法,指导朗读。在不露声色的朗读指导中,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脉络。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学会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内容,不要生硬提拉与代替,而是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位置,设立一个脚手架,引导学生一步步向上攀援。】

(二)紧扣“变化”,体验情感

1. 了解过去,感受小英的忧郁自卑。在感受小英的变化时,我主要做法先是让学生抓住“默默地、不愿意、犹豫、慢吞吞、眼圈红了”等表现人物神态、动作的字词品读体会,并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小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小英的性格特点。在学生深刻体会了小英的忧郁孤独,内心涌动着对小英的同情和关怀的基础上,顺势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我们内心的同情,读出小英的忧郁自卑的内心世界。

2. 了解现在,感受小英的自信开朗。挖掘文本空白处:注意第五段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小英在学校里还会做什么?还会有哪些变化?

3. 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抓小英前后变化 ……此处隐藏14315个字……着这张图,说出每个大洲的人种分布情况吗?

通过这张人种分布图我们看到: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南北美洲的一些地区,白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人种,几乎遍布全世界: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一些地区,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北美洲的一些地区。

看到人种的分布,有些同学可能会产生疑惑,为什么不同的人种分布的地区也不同呢?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人中的分布和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活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不同的大洲看看不同的人种生活的环境都有哪些差异吧,(非洲)这里是黑色人种最为集中的非洲大陆。

观看世界人种分布图:

(欧洲)这里是白色人种生活的地方。

(亚洲)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

通过这些图片,同学们又有什么发现?(不同人种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差异?)

(1)人中的分布于地理环境有关

研究表明: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受环境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黑色人种生活的地区离赤道比较近,太阳辐射强,黑人皮肤中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另外我们看到黑色人种的头发呈卷曲状,这样的头发能够在头上形成一个隔热层,有助于保护头部免受炽热阳光的灼晒,嘴唇比较厚、鼻子低而宽,体毛少,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而使吸入的空气迅速变凉。

黑人的这些特征铸就了体育方面的天赋。

黑人的热调节功能比白人更完善。人运动时体温必然要增高,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体温,体内环境便无法正常,所以黑人在运动方面表现出的天赋令人惊叹,从田径到球类、从速度到耐力、从跳跃到拳击,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璀璨的明星。令其他种族望尘莫及。比如美国黑人:无论是田径的刘易斯、篮球的迈克尔·乔丹,还是拳击的泰森,都代表着人类运动的最高水平。)

白色人种最为集中的是欧洲,特别是北欧的一些地区,这里冬季比较长,气温比较低,所以人们的皮肤黑色素较少,肤色比较浅,那里的人们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使冷空气较缓地进入肺部,体毛稠密,可以防寒,他们体大力壮,在重体能的体育项目上较为突出。(白色人种游泳方面具有天赋)

了解了黑色人种、白色人种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之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一下黄色人种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了解了人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大致判断他生活在地球村的哪个位置。

(2)人种的分布与人为因素有关

现在我们对人种的分布有了一些了解,但是还有的同学可能会问:黑人的故乡在非洲,为什么南北美洲也有许多黑人啊,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猜想)

视频资料:500多年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许多欧洲人来美洲进行殖民掠夺,他们屠杀了许多印第安人,同时又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此当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在美洲我们会看到既有白色人种,也有黑色人种,而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则是黄色人种。

正是这些历史原因,使得我们所看到美洲的一些地区呈现出多人种交叉分布的现象,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出现了多人种共同生活的情景,比如巴西就是世界三大人种聚齐的地方,所以有“世界人种博物馆”的美称。

其实,我们发现,今天在地球村的每个成员国中都有一些独特的面孔,比如生活在美国的黄种人,生活在欧洲的黑人,生活亚洲的白种人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是个大家庭,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国家或地区去生活,如果你愿意在那里时代生活下去,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你的家园。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吗?

地球上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人种虽然外表特征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今天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优势,贡献者自己的力量,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地球村的人们生活的更加和谐,更加多姿多彩!

板书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黄色人种 外表不同

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 地位平等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中国国画课。针对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中国画中的墨色、用彩、运笔都有了初步的掌握,对宣纸的特性也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根据各种动物不同的脸部特征进行造型表现的,从而运用中国画特有的表现方法,引发学生用国画的形式进行创作的兴趣。本课设为两大页面。第一页面中展示了画家黄永玉的作品《猫头鹰》和一张6岁学生画的猫头鹰进行对比,主要是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并且能够让学生们通过欣赏书中的作品,仔细观察、体会、并发现画中表现猫头鹰脸部特征的生动,是以浓、淡、干、湿、焦的几种运笔相结合的表现,在此还展出了画猫脸的分布图,更进一步让学生们能够在仔细观察、对比的过程中发现其脸部的不同,掌握如何抓住特征来进行绘画。第二页面,展示了5张学生的作品和四种动物头像图片,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先通过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发现他们是如何表现动物的脸部特点,并用明快而活泼的墨色效果展示有趣的画面,以书中提供的动物图片作为素材,给予进一步参考、引发创作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应会: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国画艺术表现的.方法及魅力。学习用国画形式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进行表现。教学难点:在创作中如何抓住动物特征以及对水墨的控制。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本课我先让学生们通过欣赏,并提出问题,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为原则,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们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得知识与技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二)学法:采用有目的地、积极自主探究学习、尝试中国画绘画的技巧与方法。

三、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做好示范图,并收有关的动物图片。

四、课堂教学整体思路及板书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程序:欣赏———讨论———引导———应用 板书设计欣赏课件猜谜1、出示动物图片。2、学生欣赏、观察。 讨论教师用模仿画家黄永玉的作品《猫头鹰》作为范例请学生欣赏并说一说。引导1、熊猫———步骤图2、猴子———步骤图3、欣赏书上猫脸的步骤图。应用——侧锋 ——中锋强调——(浓、淡、干、湿、焦的几中运笔)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锦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