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04 08:50:32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去年的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们分别后的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只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

这篇童话内容虽然较其他童话简短,作者也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词藻来修饰它,但是它所蕴含的道理却是深刻的。颜老师的课紧扣教学重点:珍惜友情,信守诺言。教学中,紧紧抓住对话来体会,第一部分有一次对话体会小鸟与大树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部分有三次对话,体会小鸟寻找大树时,小鸟焦急、伤心之情。颜老师在教学中以朗读对话为线索,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小鸟的心情。在分角色朗读时,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把不同角色的语气读出来,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时,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角色,就更能感受他们的心情了,学生体会的比较好。学生在理解了对话的同时,明白了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美好思想。

整堂课在读的过程中给了孩子大量的想象的空间,想象鸟和树的样子,想象鸟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树什么时候听鸟唱歌,鸟儿在一次次寻访树的过程中的焦急,心痛......在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情境中加上想象的读,感受到了。

听颜老师的课像想听故事,娓娓道来,很舒服。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

1.在本文的设计和教学中,遵循作者的思路,以“小鸟与树的友情”为出发点,也以它为课眼,叶老以前说道:“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这堂课都以“小鸟与树的友情”为线索,在上课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小鸟与树的珍贵友情表此刻哪些地方,在不断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又一步步地感受鸟儿和树的珍贵友情,这样情感的升华就水到渠成了,而不是单单给学生一个荡气回肠的友情。这样就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抓住情感交流的方式——对话。这篇童话主要透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文章一共有四处对话,分别是鸟和树的对话,鸟和树根的对话,鸟和门先生的`对话和鸟和小姑娘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也是从这四次对话中逐步地显现出来。所以学生每谈到一处对话,我都牢牢地把它抓住,进行指导,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学生的朗读也一次次地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多个主角,感受不一样主角的不一样心理。比如在刚开始鸟与树的对话中,请学生找自我的好朋友读一读,演一演,充分展示出一对好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应对自我的好朋友,学生的情感也较容易出来,这样也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间。打破了以往都是教师点名朗读的惯例。下方其他的主角也是如此,文章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应对灯火时的心理描述,从而给师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去感受,去体验,才能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不足之处:

当我第一遍读文本时,我觉得这篇作品的主旨在“环保”上:要爱护树木,保护树木,不就应乱加砍伐。但再读几遍后,我认为作为文学作品,这篇童话更为重要的,在于十分生动地叙写并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深厚的爱意、纯真忠诚的友谊。小鸟对着灯火歌唱着,树变成火柴,这是有形的,但是当变成火光,就是无形的,小鸟为什么还要歌唱?小鸟对着不可触摸的,已经飘逝的火光唱歌,明明明白它已经不会回答了。这是尽心,这是牵挂,这是深厚的爱意,这是纯真的友谊,这是对自我的爱负责。”虽然我对文本的解读是到位的,但在教学中,对引导学生体会小鸟的信守诺言做得不到位,感觉太突兀了,学生还不明白。

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我也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应该特别注意几个方面: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并引导学生如何去评价。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3

9月18日上午第四节,我在八十中上了一节汇报课,是四年级上册第11课《去年的树》。

从我定完课到今天正式站在八十中的礼堂上经历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对我来说,这是灰暗的一周、痛苦的一周,同时也是令我感动的一周、令我欣喜的一周,也是我收获颇丰的一周。从去年讲课时的毫无头绪、紧张的不得了到现在的比较从容,学校领导和组内的老师给了我太多的帮助!马校长、毛校长、关校长、王主任和组内的龚老师、黄老师、马晓,他们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听我的课,给我鼓励和安慰,给我肯定和建议,让我一次次在沮丧的边缘重拾信心!

借此博文,特向马校长、毛校长、关校长、王主任、龚老师、黄老师、马晓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讲的这篇课文《去年的树》这是一篇语言平淡、感情真挚的童话。文章主要写一棵树和鸟儿的友情。鸟儿和树约定:明年春天,还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却发现树不见了。鸟儿到处寻找树,最后在一盏煤油灯旁找到了由树的.身躯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又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

经过领导和我们四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商量决定,把这节课的主题定为友谊与承诺。在今天正式上课前,我已经在本年级的其他3个班都试过,可我觉得今天的这节课效果是最不令我满意的。

总的来说,我觉得不足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从始至终,学生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鸟儿与树的感情中去。虽然学生也能说出鸟儿找不到树的心情和找到灯火时的心情,可是对于鸟儿内心的情感变化,体会的并不深刻。自我分析原因:1、刚开始气氛没有调动好。上课的前几分钟,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时候,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我太急着赶流程,而学生也一直在赶,课文读得太快,没能通过第一遍的读引发情感上的波荡。2、鸟儿想要见到树的期盼和找不到树的着急,以及之间的心理落差没有引导体会好。我觉得以上两点原因直接为整节课学生一直在文章意境之外游离奠定了基调。

不足之二:评价语干瘪、生硬。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评价毫无疑问能激励学生体会文本和深入思考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的评价太过欠缺,而且不够生动,这也导致了学生的激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丰富自己的评价语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不足之三:做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我,在这节课中一直在赶流程,忽视了学生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说的太少,教师点的不到!

无论如何,课上完了,我有种解脱的感觉,但更多的却是遗憾,是为没有把自己最完美的状态展示出来而感到的愧疚 ……此处隐藏12262个字……利用的,课堂上充分利用孩子好胜、好表现自信的心理,来创造我们的课堂奇迹。但由于初站讲台,教学经验不足,评价语还是相对匮乏的,对于学生突发的回答,有时候只能是好的,不错,是的这些苍白无力的'话语,一时间不能脱口而出,得心应口,所以我觉得,作为新教师,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你的评价语,也就是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长此以往,评价语定会丰富而有激励作用。

这节课的初衷是读课文时的一种感动,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更为作者为我们设下的那么多的情感空白。小鸟的那份执着和忠贞,友情和诚信,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我一遍遍地与文本交流对话,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动着自己。因为我明白,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了感动,学会了用眼睛吃东西,用精神来营养自己。那么看到真,会去追求,看到善,会感动,看到美,情感就丰富了,心灵就充实了,趣味就提高了,素养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语文学习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统一了。或许正因为这样,使我犯了一个隐形的错误,自己课堂上说的话太多了,教师引导这个度没把握好,导的太多,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我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是教师思想的橱窗。

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我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学生提问: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鸟儿为什么两次都盯着灯火看了一会?这两次有什么不同?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上完课后我思考过:我是以小鸟的两则日记导入的,最后以悬疑结尾,去年的树不存在了,鸟儿明年还会来吗?设计目的是首尾呼应,留给学生思考空间。那么我整个教学是不是可以围绕着这两则日记展开呢?提出大问题:这两则日记表面看似内容相同,那么究竟是不是一样呢?读课文,想想两次写日记的心情。从而导出鸟儿第一次给大树唱歌并告别的对话,第二次对着灯火给大树唱歌并告别。以这两条线展开,由于缺少教学经验,怕围绕着大问题进行教学,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很想知道按这样的设计进行,自己的教学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3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它的朋友树却不见了。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童话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过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

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四次对话,调动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鸟儿( )问树根。

树根( )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 )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1、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再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学生的情感跟随小鸟的担心、焦急到心急如焚、急如风火得到了升华。

2、说说心里话:《大树的友情卡》《大树的日记》。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时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

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以读为本,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在读书实践中感知、感悟,在想象朗读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在评读中获得了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在引导想象说话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明白了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友情才会更珍贵更长久。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4

《去年的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用平淡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情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通过研读教材,我把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为: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体会这篇童话的语言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描写最深厚的感情。因此我创设情境,通过补充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发挥想象,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和多元化的朗读,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情感。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感情的深厚。但毕竟是新接手的班级,对学情把握不准,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感觉很吃力,期望过高。我努力地创设情境力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不能通过朗读来很好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课虽已尘埃落定,课堂上不能忽略的细节让我更为难忘,也促使我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了一些问题:

1、重视整体把握和各环节时间的安排。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就能更好地整体规划,有意识地,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并引导学生如何去评价。班上大多数学生的突出表现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学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5

在交流阅读感受时:

生:我从文中体会到树木的伟大,他为了人们点燃灯,宁可燃烧自己。

生:这片文让我们不要破坏环境。

师:这篇文要表达是“诚信”,鸟儿信守诺言,如何都要找到树,哪怕做成火柴,已经变成火苗。让学生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纠正偏差。

从学生交流中,当听到学生的回答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时,教师应明确给与否定,并指正。假如把文本价值取向比作靶子,那么多元理解如同靶子上大小不同的'圆环,打中靶心,就是准确了解作者与编者的价值取向,打中七八环、三四环都可以肯定,但是脱了靶就不对了,就是曲解。教师要引,纠正偏差,因为多元解读必须在求对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