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花瓣飘香》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
我觉得学生读完这个简单的故事之后,也能明白他们应该像小女孩一样从小具有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但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小女孩的品质,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时,我将写小女孩动作的词语作为重点来学习的内容,并且让大家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这样引导大家学会抓住关键的词语感悟和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引导同学们划出第二自然段中表示小女孩动作的词语,并理解。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答案也是精彩的。
在朗读课文时,我提示让学生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和疑惑,这样做告诉学生读书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也引导学生读书时,不光要读,还需要思考。
导学案的设计循序渐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交流展示的时候,我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这样每一个同学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设想是完美的,可是总有预想不到的生成。小组在展示的时候,可能因为有听课的教师,学生紧张得不是这儿漏了朗读,就是话说的颠倒了。最大的不足是,在展示的时候学生朗读的形式和数量上过少,虽然在预习的时候学生的朗读做得不少。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在朗读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大功夫,争取让学生学会学习。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2《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情节直白,情真意切。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
一、感悟小女孩对花儿的爱惜。
小女孩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她想说的话说完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也许小女孩还想说什么,但是没说出来,你能帮她把没说完的话补充完整吗?学生想象说话,体会小女孩的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朵,怕影响别人观赏的心理。
二、感悟小女孩对妈妈的关心、敬爱。
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世上美好的事物很多,小女孩为什么单单选择一片小小的月季花瓣作为礼物送给生病妈妈?通过“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语句体会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摘片花瓣送给她”的一片真情。小女孩捧给妈妈仅仅是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花瓣淡淡的清香吗?
三、感悟小女孩十分敬重当解放军的爸爸,时刻记住爸爸的叮嘱。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南沙,它位于祖国的最南端,有中国的南大门之称,驻守在那里的人民解放军,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肩负着保卫祖国的重任。小女孩有这样一位身穿军装,手握钢枪的,把忠心献给祖国的爸爸,多么让她感到自豪呀,可小女孩的`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呢?
最后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小诗:
花瓣飘香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
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
像露珠一样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飘香的花瓣吗?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3我非常喜欢《花瓣飘香》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摘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既然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就不应以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所以我抓住体现本文的中心的句子
“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画出体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此时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勾画句子,畅谈自己的理解,在一次次的感情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同学们一次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此外我发现这篇课文是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好范例。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注意寻找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进行拓展性的练笔。这一课的结尾,写到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去集市买了2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自己母亲的阳台上,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作者送给小女孩花的时候,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当他母亲在阳台上看到了儿子送给她的花,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
通过让学生写想象练笔,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对话的形式,学生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怀,深深地感受了亲子之情!学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课文的内涵有了新的更为丰富的感悟。在描述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个性思维相互碰撞,个性感悟、个性情感自由放飞,并引发生成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这课上完之后,我欣喜地发现同学们的周记中有记载自己在家为家长拖地板的,为辛劳的妈妈做饭做菜的,为妈妈说笑话逗妈妈开心的,还有自觉完成作业不让妈妈操心的……这大概就是“教育无痕”吧!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4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在教学中,我通过这几个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想象说话,感悟事物之美
我在第二课时开始,就请几位孩子上台写了“红艳艳 露水 绒布 清香 露水”这几个词语,并让学生用这些词语中的任何几个词把这朵月季花描述一下,让学生感受月季花的美。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也为后文的教学做下了铺垫。
二、紧扣文眼,领悟心灵之美
在教学中,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自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的语句,在交流中,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我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这些语句的感悟。并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抓住小姑娘舍不得摘花却忍不住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的原 ……此处隐藏5752个字……文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进行迁移练习。但因为没有设计好,这个环节省略了。
2.读文理清脉络,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三个词“一天清晨、几天后的一个清晨、第二天早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上完课之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黄伟教授进行了点评,他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围绕主题进行教学设计,《花瓣飘香》这课,你想训练学生运用连续性动词,可以由本课第二自然段到学过的课文涉及的动词段落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迁移写话;你想训练对话,可以用文本中小女孩和“我”对话为例,设计训练点:小女孩将那片花瓣送给妈妈时,妈妈和小女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我”买了一盆月季送给母亲时,我和母亲之间又会有什么对话?教师的课堂设计要紧紧围绕课堂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得。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4《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学中,我认为在感悟懂事和深化主题的环节,我处理的还算是成功的`。
在第一课时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抓住“懂事”这个词,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新课标倡导课堂应该还原给学生,不应该是传统的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并配上音乐,为孩子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果然,有的孩子认为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关心妈妈的;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可以看出小女孩懂得珍惜花草,非常善良,还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感觉小女孩非常懂事;可见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为了让学生将小女孩美好的品质牢牢记在脑海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动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读最后一段。我想在这两盆花中会藏有一张贺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花瓣有时代表一份心、一片情,如果你手中有这样一片花瓣,你打算送给谁?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5一、读读想想,初识花瓣——与学生对话
同学们,看到“花瓣”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对,我们会想到各种各样的花朵,会想到花瓣上的露珠,会想到有淡淡的花香飘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像花瓣一样美丽的小女孩,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板书。板书课题《花瓣飘香》。齐读课题。你能读出有阵阵花香飘来的感觉吗?指名读,齐读。
二、读读议议,感悟花瓣——与学生对话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一位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那她是怎样摘花瓣的呢?从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画出表示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并细细体会。
(一)品读摘花瓣(第2节)
1.指名读,交流摘花瓣的动作。请一女生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进行评价。
2.假如你就是那位小女孩,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你
a:你为什么要俯在花前,摘花瓣时的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b、你摘下花瓣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
c、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什么东西你会双手捧着?
4.小结:看来这个小姑娘是一位爱花的孩子,通过后文我们知道她要把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也看出花瓣这代表着小女孩的一颗孝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第二自然段。
5.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读出小女孩的孝心。
(二)紧扣“懂事”,品味文本语言。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懂事的女孩)我们一起来找找从哪里能看出小女孩的“懂事”。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3-9段,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跟你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点拨指导:
1.“爸爸在南沙当****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①师: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驻守在那里的人民****军,远离了家乡和亲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女孩有着这样一个爸爸,这多么让人自豪呀!可小女孩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
②指名回答。
师小结:
是啊,思念远在南沙的爸爸,想起来和爸爸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这是思念的泪花;想到爸爸远在南沙而妈妈又卧病在床,心里难过,这是难过的泪花;为自己能牢记爸爸的嘱咐,照顾好妈妈,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懂得照顾妈妈,这是骄傲的泪花;让妈妈感受到女儿的孝心,让爸爸安心,自己也高兴,这就是幸福!这是幸福的泪花!
③多少深情,全都凝聚在这泪花里,让我们一边体会着小女孩的心情,一边深情地读一读。(齐读)
面对这样一个小女孩,我不禁称赞道——【出示齐读: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2.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①你摸过花瓣吗?那是怎样的感觉?
②那小女孩的妈妈收到这样的花瓣,她会怎样?(微笑、感动、幸福)
③是呀,一片花瓣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齐读。
④师:原来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齐读)
3.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①师: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
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 …… 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你会忍心摘下它吗?(不会)看来大家和小女孩一样都是个爱花的,爱美的孩子。指名读。
③师:是啊,如果你是偷摘花瓣的小女孩,面对着月季花的主人,心情会怎么样?(生谈感受。)
④理解词义。
师:也许你可能想放下,但又没有,可能想藏起来,但也不敢,也许想放到身后,但已经被发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叫(齐读)——不知所措)那“惶恐”是什么意思呢?(心里害怕)
⑤师:不就是摘了一片花瓣嘛,小女孩竟然这么惶恐、不知所措,真是个心地善良、非常诚实的孩子!我们不禁又要夸夸她了——【齐读: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⑥如果你是月季花的主人,你会责怪她吗?(不会)从哪儿看出来?(轻轻地问)你能读出轻轻的感觉吗?
⑦我们来用心感受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她与作者的对话看似普通,却蕴涵着极深的感情。能读好吗?小组内可以先练读。
师生合作读课文:男生读作者的话,女生读小女孩的话,教师读旁白部分。
⑧再读课题,课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