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声》教学反思(优秀)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掌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掌声》教学反思1《掌声》写的是内心自卑的残疾女孩英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女孩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教学难点是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浅显易懂,但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希望大家学到的关爱别人却是部分学生难以总结出来的。课文初始,我先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学生在家的自学及课堂上的独学环节,大部分学生能总结出课文讲了什么,但有些过于冗长,有些则过于简单。所以我现在采取填空的方式,填空内容的长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长,也希望等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孩子能逐渐锻炼的自己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能说出主要内容以后,引导学生把关注点放到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上,让学生具体说说两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英子在掌声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小组讨论后,兴致特别高,有些小组甚至能说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写英子的内心非常紧张、自卑。
我深感欣慰,即使有一个学生能达到此种水平,那在三年级来说就算得上是悟性很高的了,而且通过刚才的小组讨论,学生已经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整个组的人,现在又由整个组的人告诉了全班的人,这么重要的知识点学生能观察到并说出来,不用我这个老师费心费力的去教,幸福指数别提有多高了。接着,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两次包含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能说到点子上的不多,两次掌声确实都包含了鼓励,但不同的是第一次掌声包含了同学们对英子的信任,第二次掌声包含了对英子的赞扬。当英子的表现出乎同学们的意料时,学生们想起了热烈又赞扬的掌声。学生大多能说出鼓励,但很少人能说出赞扬和信任这两个词。究其根本,我认为可能是这些事情发生到他们身上的较少,他们也不经常给他人赞扬的掌声,即使有,也是课堂上老师说“把掌声送给谁谁谁”,发自内心的倒很少。艺术来源于生活,教学也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缺乏实际的感受的话,那么他学到的也只是皮毛而已,下一步,我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设计适合他们的.案例,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快乐。
由于课文不难理解,学生也能读懂深层的意蕴。在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给同学的小练笔是导学案上达标检测的三颗星提醒,让学生自己编一首小诗《爱是什么》,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写,所以在第一小节我给学生写了前半句,让学生补写后半句,第二小节让学生放手自己写,但考虑到有些学生的水平达不到,我把第二小节当做了选写题目。交上来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写的都很美,但有部分学生没有写第二小节,写的学生也写的比较不错,因为刚接触,而且是课文的延伸部分,所以学生写成这样已经出乎意料了。
经过四个月的相处,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只是平时活跃了一点而已,他们在骨子里个个都是既调皮又聪明的,感恩遇见他们!
《掌声》教学反思2一、设计巧妙、层次明晰。
在教学中,利用小英的来信作为线索串起全文教学,揭示小英的变化以及为什么而变。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掌声”这一主题进行教学,从复习导入的质疑掌声,到精读训练的理解掌声,以及最后的升华掌声含义,对文本的把握比较恰当。
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包括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训练,有感情朗读训练,在读中悟,以悟促读,同时也注意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学生能跟着教师创设的情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透彻,对于掌声的含义理解比较到位。
二、还学生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
然而,这样一节气氛活跃,情感丰富的课堂,是否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教学是否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课文后面有几个题目,“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小英有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背诵和抄写课文的最后一段话。”等几个问题是否在这节课中得到真正的解决?三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复述课文,学习描述的能力又是否在本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回顾自己的课堂,在理解“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说“如果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看着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时,会想些什么?想对小英说些什么?”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学生能否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揣摩内心世界呢?再例如,“小英的眼圈儿红了”,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还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只能说出“小英快要流下眼泪了。”……这样的回答,还未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明确课堂问题的指向性,用简略的语言和一至两个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课堂的效率。另外,教师要很清楚,这节课上到底要教会我们的学生什么?千万不能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文本,提高语文能力,还学生一个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
《掌声》教学反思3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课堂上,我由始至终都在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与作者及文本的“共情”氛围。切实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悟,有效调动学生宣泄情感的欲望。只有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他们才会积极地细品语言、体验情感、交流感悟、朗读传情。只有师生共同携手在文本之中走个来回,才能达到情智交融。
(一)抓先后对比,注重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突出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围绕“掌声”这一主题,抓住整体——局部——整体的关系,透过掌声前后英子的巨大变化质疑掌声,精读精练理解掌声,最后升华掌声含义,做到循序渐进。教学中,我始终谨记面对文本,要有语文意识。要透过语言的形式把握语言的内容,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悟语言运用之妙,最终迁移内化于学生的语言活动之中。
打开一篇篇课文,我们所见的从表面看来,仅仅是一个个字和一个个标点组成的一句句话,一段段话。除了这些字、句、标点以外,似乎一无所有。只有当读者慢慢品味,字字斟酌时,方才发现那字里行间的生命跃动之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接 ……此处隐藏10461个字……了这“爱意”,师生间就会尊重与理解,课堂就会变得轻松起来。在《掌声》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在上课时,没有进行情感灌输,而是让学生在老师充满激情的语言中,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让本组单元“爱的奉献”这一情感专题,如涓涓细流,融入孩子幼小的心中。
在上课时没有支离破碎地分析,没有喋喋不休地串讲,更没有“独具匠心”地指导,有的只是送给孩子一声肯定,带给孩子一片掌声,献给孩子一张笑脸。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嗯,这真是个读书的好方法!”“你真会学习,会从课文中找到词语和有关句子来理解。”“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会思考,会读书的同学吧!” “你的回答太精彩了,来,老师和你握握手,谢谢你的精彩发言。”“夸奖的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吧!”
《掌声》一课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英子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整堂课,没有提出什么琐碎的`问题,有的只是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交流、朗读。在阅读的对话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对话形式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没有它,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只能是空中楼阁,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各自与文本对话,感悟文本。如“默读-思考”。
阅读教学就要像这样给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创设潜心会文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学生潜心会文后对文本都有各自的感悟,此时,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生生、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地交流。如“小组读-讨论。”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彼此接纳,相互分享,在交流感悟中,学生也形成了自我的超越,形成了对“掌声”的独特理解。人人需要掌声,懂得把掌声献给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掌声”永远地走进了孩子伪心中。
浓浓情感成为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魁力.
《掌声》教学反思14想要上好一次成功的公开课,你真的是要精心准备很多,不仅要对教材相当的熟练,还要把握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课下要查看很多相关资料。
还记得第一次得知学校安排我上公开课的时候,当时的我对自己很不自信,几次三番地向校长推托,说自己上不好。但是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当时校长给了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他是星期一通知我的,当时我就选了一篇即将要上的课文《掌声》。
《掌声》这篇课文在刚接触之前,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普通,也没有去细细体会课文的内容。但是当我在网上查阅资料,看过它的相关教参之后,我深深被这篇课文感动着。课文大致内容是: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行走,一直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但是一次班级演讲活动,当英子上台演讲的时候,她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同学的掌声激励下,她鼓起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起来。整篇文章体现着一种浓浓的爱,这里的“掌声”代表着一个团结的班级,在这个班级里没有嘲笑,没有歧视,而更多的是相互的鼓励、尊重和赞扬,将同学之间的爱体现的淋漓尽致。
准备公开课的那几天,我看了不少网上的课件、视频、课堂实录,整个人的情绪都被课文影响着。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我插入了两首歌曲《掌声响起来》、《爱的奉献》,这两首歌对课文感情的表达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例如:集体诵读、男女赛读、个别学生读、师生齐读等方法。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课文的感情变化,我再利用课件与学生一起互动,慢慢理解、分析课文中人物感情的变化。我始终相信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整节课学生的朗读一直很出色,这是值得高兴的。最后我再利用这节课对学生做了一次重要的思想教育。我问学生喜欢不喜欢英子的班级,他们都说喜欢,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围绕“团结”这个词展开的。我再问学生能不能让我们班级成为这样一个“团结”的班级。他们很自信而肯定的回答了我。我传达着我的`意愿:希望我们三年级是一个团结的班级,同学之间遇到困难时,要相互帮助,不要嘲笑同学,当同学有了点滴进步时,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要相互鼓励,相互进步。就这样在感人的歌声中结束了这节课,最后我把自己的掌声送给了学生,表扬他们这节课的优秀表现,最后学生和听课老师给了我热烈的掌声,真的很感动。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做了评价,说上的很成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很到位。不足的是我的板书粉笔字要加强,还有提问的时候不要让学生一起回答,要多锻炼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给我的宝贵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
《掌声》教学反思15《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小女孩,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总是最早来,最后走。但一个新来的老师不了解情况,请她到讲台上讲故事。她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终于大胆地上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她变得开朗了。几年后,她在给同学写信时说:那次掌声,给了她信心,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她很感谢大家。
课文的内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对于正常人,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环节设计上,我抓住两个写掌声响起的句子,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展开,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前后心情、性格等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心灵的震撼,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已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
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这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已真实的感受,才能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不足之处:
(1)预习时间不是很充分,也没有很好的检查。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预习,老师应该多加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及时检查。
(2)没有整体阅读。虽然我安排的朗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自由读、指名读等。不过总不能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
总之,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