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气和气候。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天气符号,本节课是学习这一章节的基础。学生学习完本节课内容后,可以对天气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课堂上可以设置活动来引导学生从而提升课堂效果。学生初次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相关概念,因此需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区分近似概念,同时设立课堂活动,能够及时吸引学生兴趣,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询问学生对于今天外面的感受是什么,是晴是雨?是冷是暖?根据学生回答顺势提问“这些都是描写哪方面知识的用词,有什么特点呢?”根据学生回答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的方式能够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同时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响应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天气和气候
首先提问学生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二者之间的区别并完成下列表格,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在此基础上我会出示四组词语请学生区分哪些词是描述天气的,哪些词是描述气候的,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表格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区分天气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紧密联系生活能够便于学生理解二者区别。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如何准确的知道每天的天气?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天气预报中的符号分别代表什么,并在多媒体上呈现卫星云图,询问学生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着什么。学生回答代表陆地,大气,水等不同的要素。紧接着会出示天气预报的常见符号,提问学生知道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学生不知道的符号含义。并且补充沙尘暴,风等符号的相关知识。
接着我会组织一个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进行你画我猜,看看哪个小组符号画的好又能准确说出其含义。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巩固了学生对于符号的认识理解,又通过活动活跃了课堂氛围,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一个小活动,天气预报播音员,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城市,并充当天气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回顾了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利用多媒体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带领学生复习回顾。这样做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建立知识的框架。
作业:课后思考并收集相关资料,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的活动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提取能力,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初中地理的3号考生。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人口》,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它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认识人口。本册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为主线,科学阐明了“人口”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的主宰作用。先学习本节课内容是学习本册教材其它内容的基础,教材这样编排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理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人口增长与分布特点,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2、学生通过阅读“中国人口的分布”等地图,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 ……此处隐藏24049个字……发展观念本课的重点: 。
本课的难点: 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合作讨论法(4)趣味教学法
三、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读图分析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展示法 归纳总结法
四、下面我重点说的是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15一、说教材
【过渡句】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草原和荒漠》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片段内容,本课主要是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并且探究了景观变化的原因,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一些景观的存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说学情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谈一谈我对于学生的认识。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由于学习地理的时间不是很长,观察力和读图能力比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能找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会分析西北地区干旱、荒漠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我的教学过程总共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图片导入的方法,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现象?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会顺势引入这节课《草原和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图片导入的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快的把他们带入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句】新课讲授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设计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力求突破我的重难点。
1.位置、范围
呈现中国行政区划图请学生找出西北地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引导学生得出: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及甘肃的北部。
2.气候
结合课本中文字部分以及PPT中的西北地区气温图找出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学生读图思考得出: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3.地形
紧接着结合图8.3引导学生归纳出西北地区的地形分布为: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4.草原、荒漠景观分布原因
在对自然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时间是5分钟,小组讨论西北地区既有草原景观又有荒漠景观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实时点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并给出肯定性的评价,最终共同得出: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可知其距海较远且有高山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自然特征。故由于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有了以上的学习基础后我会请学生试着自主探究西北地区的河流分布找出其河流分布状况。在学生进行了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内流河、湖:塔里木河、艾丁湖;外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透彻理解同时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结束这堂课,以强化学习效果。
基于一个新课改的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作业,思考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特征条件下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一谈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