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说课稿汇编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一、教材概况
《敦煌莫高窟》是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找出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它是继《赵州桥》之后的又一篇阅读训练课文。
这篇阅读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第2自然段,简要地描述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第3、4、5自然段,有面、有点地具体描写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和栩栩如生。本文文质兼美,特别是课文第1、2、3自然段的结构相似,紧扣单元训练目标,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习作训练。
全文分两课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时期,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课文的特点,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敦煌莫高窟塑像的精美和壁画的艳丽多姿,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说教法
新课标里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上,我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敦煌莫高窟的雄伟壮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在紧扣朗读的同时,遵循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诱发、发展、升华”三个阶段,使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实、完善起来,以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呜,使其受到深刻的情感熏染。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说、品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补充资料,激情导入
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便激情饱满的讲述: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奇迹,有巍峨屹立的长城,规模浩大的秦始皇兵马佣、还有著名的佛教四大石窟。接着出示四大名窟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这些石窟的特点,并通过介绍四大名窟,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朱熹曾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要理解、领悟文章的语言,首先就要把课文读通读顺。
在揭题之后,我安排了两次整体阅读。第一次是无问题阅读,目的就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第二次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敦煌莫高窟会获得这么多的荣誉,这么多的称赞呢?”这个问题再次读课文,并用笔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从而了解学生领会和运用文章语言的程度。
(三)、细读品情,深究重点。
斯宾塞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儿童进行探计,让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应当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当多些。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先由老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听后指出老师是怎么读的,为什么这样读,教师相机进行情感的诱发,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深化了情感体验,在层层的剖析中,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彩色塑像在敦煌莫高窟中占着主体位置,而第二自然将它作为略写段进行训练。针对这点,我对它的文本进行了拓展,以期让学生感受到敦煌艺术的雄伟壮丽。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精美”这个重点词展开教学。
先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它的精美,让学生知道课文是通过最大佛像的宏伟和最小菩萨的精致来印证第1句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只是这么一句话,显然是领略不到塑像的无穷魅力。
我再补充了一段资料,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还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塑像的精美。通过读、说、品、悟,让学生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紧接着,我又趁势播放一段敦煌莫高窟彩色塑像的剪辑片断,通过声情并茂的解说,给学生的视觉上造成冲击,也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此时的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并对着大屏幕大声地赞叹出来。这时学生的心中已经充满了对敦煌莫高窟的向往和骄傲之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
遵循情感发展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抓课文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这将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这样,学生乐学、易学,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说课稿 篇2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
首先介绍一下说课程序: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又与能量密切相连。学习好质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为深入学习密度奠定坚实基础。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引出质量概念和单位,并联系生活测量物体的质量,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材把“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安排在质量的概念后,通过交流与讨论来完成探究过程。这样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而且探究过程也不充分。我把它调整到初步学会使用天平后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探究,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巩固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重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所教初二、一班的学生已经历了一年多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具备小组合作的习惯,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对物体与物质的概念常常混淆,单位换算的习惯还未养成,实验探究能力较差,划片招生后的学生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 ……此处隐藏7079个字……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讲述主要故事情节,如:河马帮助了谁?河马是怎么帮忙的?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及听到的,用动作、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此环节专门为完成目标2而设计的,先了解故事,逐层深入提问,再说故事,突破了重难点。)
(三)尝试表演,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教师出示河马等小动物头饰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
提问:
大家都喜欢爱帮忙的河马,如果你是河马,你会怎么帮助这些小动物们呢?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此环节的设计完全是为了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表演能力。在愉快的表演中,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又体现了目标3。)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帮助过别人吗?帮助了别人,你的心情怎么样呢?(本环节是将活动延伸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生活中要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做一个爱帮忙的人。)
说课稿 篇6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里准备。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许多图形知识,但大都是直观形象的,主要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本节教学中关于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的教学也应从直观教育入手,不易较多上升理性认识。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深浅尺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从本节开始进行几何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界首一中开展“现代化小班教育”的远程实验班,通过前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我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目标。
初一几何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贯彻更为关键。因此,结合本节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了解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
(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间观念。了解学习几何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了解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好的得到贯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采用自学、讨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思维受阻、缺乏勇气时进行引导。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回顾、自学、讨论、精讲、练习五个阶段。
(一)回顾内容。
1、本学期前三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 有理数的性质与运算第二章 整式的概念与加减运算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小结:这些知识属于数与式的运算,像这样的知识称为代数知识。
2、在小学里也学习了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如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等),像这类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我们称为几何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共同探讨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ppt展示展示几种常见几何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口答,教师归纳教师引导 此阶段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体会几何与代数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自学内容。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95页至96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体面线点的意义。
2、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3、几何学研究物体的哪些性质?
ppt显示自学提纲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通过此阶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讨论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1、交流自学心得。
2、探讨点线面体的关系。
3、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ppt显示讨论主题学生分组讨论,组长主持,学科代表流动指导,教师巡回辅导 此阶段教学,学生行动、思维都较为活跃,为情感目标的落实提供机会。此时教师应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防止主题偏离。
(四)精讲内容。
结合讨论情况,教师精讲:
1、几何学的起源: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介绍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
2、几何学的研究对象: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三种性质。
3、点线面体的关系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4、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5、学习几何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展示足球→球体茶杯→圆柱体…利用几何画板的跟踪功能显示点线面体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在此阶段,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从而突出重点。
(五)作业内容。
1、列举出三个你生活中反映点线面体关系的实例。
2、查阅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的有关介绍。
3、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几何成就。课外进行,通过图书资料和因特网查阅学生自主进行可分散,可协作 通过学生完成练习,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也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 几 何几何来源于生活……几何研究物体的……点动成线 ……屏幕展示 这样设计便于突出知识目标。
2、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幼芽,关键在于要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于一定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3、在教学中,加强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
以上使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